联系方式


QQ群:240186193 

电话:0512-68121275 

传真:0512-68121275 

邮箱:szsdtysh@126.com 

地址:姑苏区西环路2928号16号楼203室

当前位置:苏州市电梯业商会 > 行业动态

《苏州市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乘客电梯选型配置要求》征求意见



首次!电梯选型配置将交通流量、每天运行次数和每年使用天数等作为公共建筑和住宅客梯重点采购参数

2022

06/26

00:00

电梯安全知识

企鹅号

 

目前电梯相关标准基于电梯制造质量和安全性能为主,电梯选型配置虽有部分规定条款,但要求相对比较笼统。建筑行业《住宅电梯的配置和选择》JG/T 5010-92对住宅电梯配置和选择作了规定,但缺少公共建筑电梯的选型配置要求。

电梯作为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关系到居民的日常出行,合理选型配置是提高市民对电梯满意度的必要条件,也关系电梯运行安全。当前部分公共场所和住宅电梯的选型配置标准偏低,导致后期使用问题较多且难以整改,给市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

为解决上述问题,由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苏州市电梯业商会组织电梯行业、建筑业等方面的专家起草了《苏州市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乘客电梯选型配置要求》。本文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条例》《苏州市电梯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给出了电梯选型配置的相关要求。

本文件根据《苏州市电梯安全条例》制定,主要针对建筑规划、设计阶段电梯选型配置提出明确要求,为建筑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单位和电梯制造、安装、维护保养和使用单位提供技术指导。

电梯的选型在满足电梯使用人员日常出行和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建筑物交通流量、每天运行次数和每年使用天数的需求。建筑物的设计、建设单位在采购电梯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将交通流量、每天运行次数和每年使用天数等作为重点采购参数。

日前,为落实《苏州市电梯安全条例》要求,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共同组织编制了《苏州市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乘客电梯选型配置要求》,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苏州市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乘客

电梯选型配置要求

 

 

 

 

 

 

 

 

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2 59


 






 

本文件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1.1—2020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

任。

本文件所要求达到的性能指标,应由制造企业在设计制造过程中自行进行验证测试,并对销售的产品作产品符合性声明。

本文件由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负责起草单位: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本文件参加起草单位:苏州市电梯业商会、苏州市特种设备协会、江苏省电梯及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苏州市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图审查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学存、卢阳、郭辰明、李杰锋、李宁、张维德、李文霞、赵彬、徐敏、黄伟华。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引言

目前电梯相关标准基于电梯制造质量和安全性能为主,电梯选型配置虽有部分规定条款,但要求相对比较笼统。建筑行业《住宅电梯的配置和选择》JG/T 5010-92对住宅电梯配置和选择作了规定,但缺少公共建筑电梯的选型配置要求。

电梯作为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关系到居民的日常出行,合理选型配置是提高市民对电梯满意度的必要条件,也关系电梯运行安全。当前部分公共场所和住宅电梯的选型配置标准偏低,导致后期使用问题较多且难以整改,给市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

为解决上述问题,由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苏州市电梯业商会组织电梯行业、建筑业等方面的专家起草了《苏州市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乘客电梯选型配置要求》。本文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条例》《苏州市电梯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给出了电梯选型配置的相关要求。

本文件根据《苏州市电梯安全条例》制定,主要针对建筑规划、设计阶段电梯选型配置提出明确要求,为建筑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单位和电梯制造、安装、维护保养和使用单位提供技术指导。

电梯选型配置除执行本文件外,尚应符合国家、江苏省和苏州市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苏州市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乘客电梯选型配置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苏州市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乘客电梯的选型配置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苏州全市范围内新建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乘客电梯的选型配置。相关建筑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电梯制造、安装、维护保养和使用等应符合本文件的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标准,仅标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术语GB/T 7024

ISO 8100-32 乘客和载货电梯 第32部分:安装于办公、旅馆和住宅建筑的乘客电梯的配置和选择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物联网的技术规范GB/T 24476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

3术语和定义

GB/T 702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公共建筑 public building

供人们进行各类公共活动的建筑。包括办公建筑(如写字楼、政府部门办公室等),商业建筑 (如商场、金融建筑等),旅游建筑(如酒店、娱乐场所等),科教文卫建筑(如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建筑等),通信建筑(如邮电、通讯、数据中心、广播用房)、交通运输类建筑(如机场、高铁站、火车站、地铁、汽车站、冷藏库等)以及其他(如派出所、仓库、拘留所等)。

3.2 住宅建筑 residential building

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包括公寓住宅、商品住宅、老年公寓住宅等。

3.3 所需的输送能力requiredhandling capacity

在规定的载荷限制下,根据特定的客流组合,单部电梯或电梯群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持续运送的乘客人数。

注:通常用每5min运送的建筑物电梯服务总人数百分比来表示。

3.4 公众聚集场所public gathering places

指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车站、机场、客运码头、商场、餐饮场所、体育场馆、展览馆、公园、宾馆、影剧院、图书馆、儿童活动中心、公共浴池、养老机构等。

4 电梯选型要求

4.1 总要求

电梯的选型在满足电梯使用人员日常出行和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建筑物交通流量、每天运行次数和每年使用天数的需求。建筑物的设计、建设单位在采购电梯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将交通流量、每天运行次数和每年使用天数等作为重点采购参数。

4.2 电梯交通流量

4.2.1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确定电梯的数量、额定速度、额定载重量等关键参数,以满足交通流量的要求。应按照附录A提供的计算法,或者ISO 8100-32规定方法计算建筑物电梯或电梯组的上行高峰5min输送能力(%Ch5),并提供分析报告。建筑物电梯或电梯组的上行高峰5min输送能力(%Ch5)应满足表1的“良好”级别,优先选用优秀级别。

 

 

 

 

 

 

 

1 上行高峰5 min内输送能力

建筑类型

%Ch5%

优秀

良好

住宅

10

7.5

宾馆

15

10

公寓

10

7.5

医院

10

8

学校

10

8

办公

15

12

 

4.2.2 建筑物的电梯服务总人数应根据建筑总层数和每层人数确定,建设单位如果无法获得确定的总人数,应根据附录B确定。

4.3 每天运行次数和每年使用天数

电梯主要部件的可靠性应满足建筑物每天运行次数和每年使用天数的要求,各类建筑物的每天运行次数和每年使用天数应按照表2进行选择。

2 每天运行次数和每年使用天数

使用频率

非常低

中等

非常高

特别高

每天运行次数(nd)范围

50

nd75

125

75nd200

300

200nd500

750

500nd1000

1500

1000nd2000

2500

nd2000

典型建筑物(每年使用天数)

总户数不多于6户的住宅(360);

护理养老院(360);

很少使用的小型办公楼或行政楼(260

总户数不多于20户的住宅(360);

2~5层楼的小型办公楼或行政楼(260);

办公楼停车场(260);

公共停车场(360);

图书馆(312);

小型娱乐场所(360);

体育场(间歇)

总户数不多于50户的住宅(360);

大学(260);

一级医院(360);

小型宾馆(360

总户数多于50户的住宅(360);

大中型宾馆(360);

大中型办公楼或行政楼(260);

大中型娱乐场所(360

超过100m的办公楼或行政楼(260);

大型机场(360

超过100m的大型办公楼或行政楼(260);

购物中心(360);

二级/三级医院(360

注:本表引用《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能量性能第2部分:电梯的能量计算与分级》GB/T 30559.2-2017C.1

5 电梯配置要求

5.1 基本要求

电梯制造单位应向使用单位声明电梯及其主要部件、安全保护装置、轿架、轿厢(装饰或易损部件除外)、轿门、门机、乘客使用按钮及显示装置、曳引钢丝绳(钢带)设计使用年限或者次数。

电梯使用说明书中应提供驱动主机制动器的操作、调整、润滑、制动力验证方法、制动器铁芯(柱塞)维护保养要求,以及维护保养周期和报废条件。

5.2 功能要求

5.2.1正常运行状态下,电梯层门和轿门在设定时间处于开门状况时,蜂鸣器应断续鸣响,但不允许强制关门。若门的安全保护装置为光幕和安全触板的组合,则允许强制关门。

5.2.2电梯宜设置防捣乱功能,以减少电梯不必要的停靠,提高电梯运行效率。

5.2.3电梯应设置轿厢内选层取消功能,选层被使用者误登记后,可以通过特定的操作(例如:单击、双击、长按选层按钮等)取消。

5.2.4电梯应答所有的呼叫之后在一段时间内仍无人使用时,电梯应能自动关闭所有的轿厢照明及通风装置。

5.2.5电梯应配置监测运行终端,该装置应符合GB/T 24476的要求。

5.2.6轿厢内应设置语音播报系统,至少在电梯因停电和故障困人、轿厢位置校正(再平层除外)、停电自动救援操作装置(如果有)投入或者接收火灾信号退出正常服务时应进行语音播报,提示并安抚轿厢内乘客。

5.2.7公共聚集场所、住宅的电梯,建设单位应当配备视频监控设施,轿厢内视频监控应有网络化监控功能,数字化存储功能,远程图像实时调度功能,现场话音传输功能,集中管理控制功能。

5.3 电梯土建配置要求

5.3.1同一候梯厅设有多部电梯时,应采用并联、群控等控制方式,同时宜至少有一台电梯到达地面以下楼层。

5.3.2电梯机房、紧急操作所在的位置、每个层站均应与公共通道相通,而不需要经过任何私人空间。对于住宅建筑,还应采取措施防止到达机房、紧急操作所在位置、每个层站的通道被私人占用。

5.3.3当电梯两相邻层站地坎间的距离大于11m时,如果不能设置井道安全门,应在同一井道内布置多台电梯,并设置轿厢安全门和过桥装置。

5.3.4电梯机房的平面尺寸不得小于井道尺寸。

5.3.5电梯机房的门洞净宽不宜小于1200mm,门洞净高不宜小于2100mm,门洞上方应设置雨篷。

5.3.6机房应为专用的房间,宜有自然采光。机房的外墙、外窗、屋面应采取保温隔热措施,电梯机房屋面的防水等级不应低于一级。电梯机房顶板上不得布置水箱间、有水的房间及其他有水的设施。

5.3.7电梯底坑不得用作集水坑,并具有排水措施。底坑底面与排水点应有不小于0.2%的坡度,排水设施应采取措施防止倒灌。

5.3.8电梯底坑不得渗漏水,底坑的防水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规范 GB 50108 的一级防水等级。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上行高峰5min输送能力的计算方法

 

对于简单的客流情况,可采用计算法设计和评价建筑物电梯和电梯组的满足上行高峰5min输送能力(%Ch5)的典型值。

所谓简单的客流情况,即假定采用传统控制系统和纯上行高峰客流情况,电梯群组中的所有电梯均相同,建筑物入口位于最低楼层,乘客以每层相同的人数比例去往上面的楼层。

A.1上行高峰5min输送能力计算

当电梯群组中有L台电梯时,其上行高峰5min输送能力(%Ch5)按公式(1)计算:

%Ch5=300×Pcal×Ltrt×U×100%=300×Pcaltint×U×100%                              (1)

    公式(1)中:

       Pcal ——从主入口层离开时轿厢内的平均乘客人数(人)

L——电梯数量(台)

trt——单台电梯往返一次的运行时间(秒,s

U——电梯服务的总人数(按照附录B进行计算,人)

tint ——上行高峰运行间隔时间(秒,s

A.2 从主入口层离开时轿厢内的平均乘客人数计算

公式(1)中Pcal按公式(2)计算:

Pcal=Q×0.8752

公式(2)中:

Q——电梯额定载重量(千克,kg

A.3上行高峰运行间隔时间计算

公式(1)中tint按公式(3)计算:

tint=trtL=2×H×dfv+S+1×tperf-dfv+2×Pcal×tpL                 (3)

公式(3)中:

H——平均最高折返楼层(层)

df——平均层高(米,m

v——额定速度(米/秒,m/s

S——预期停靠的层站数(站)

tperf——单层执行时间,从轿门开始关闭到运行至相邻楼层后轿门打开至800mm或完全打开的时间,由制造单位予以确认,一般取值1012(秒,s

tp——乘客进出时间,为估算值,在较繁忙的办公楼中取值0.8s,对于养老院等特殊场所可取值2s(秒,s

A.4预期停靠层站数和平均最高折返楼层计算

假定人数均匀分布,预期停靠层站数S和平均最高折返楼层H按公式(4)和(5)计算:

S=N1-1-1NPcal                                                             (4)

H=N-i=1N-1iNPcal                                                              (5)

公式(4)和(5)中:

       N ——入口层以上电梯服务的层站数(站)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建筑物的电梯服务总人数计算方法

 

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建设单位应明确每层建筑物所服务的总人数,总人数的确定不考虑缺勤和使用楼梯的情况。如果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建设单位不能提供每层建筑物所服务的总人数,则应按照以下方式对每层建筑所服务的总人数进行估算。

B.1办公建筑

n层所服务的最大人数=n层内部净面积×利用率÷人均办公面积。其中人均办公面积和利用率可以按照表X进行选择。

B.1典型办公建筑人均办公面积和利用率

办公室类型

人均办公面积(m²)

利用率(%

高档型

12~14

80

标准型

10~12

80

开放性

8~10

85

人员密集型

6~8

90

如果使用表A.1以外的数据应明确具体的计算依据,例如通道、文件柜、复印机、会议室等面积。

B.2酒店

n层所服务的最大人数=n层客房数量×每间客房人数。其中每间客房人数根据酒店类型(例如商务、中转、度假等),确定为1~2人。

B.3医院

医院住院区按照每个床位2人计算总人数,并按照50%计算高峰期间使用总人数;门诊区建议按照0.41.2/m2(可用门诊面积)计算总人数;办公区按照办公建筑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医院的服务总人数为住院区高峰期间使用总人数、门诊区总人数和办公区总人数之和。

B.4 住宅建筑

按照建筑物类型(即高档、中档或者普通)以及建筑物内的单间、1间卧室、2间卧室和3间及以上卧室的住宅数量,按照表A.2选择每户人数进行计算。

B.2住宅建筑的每户人数(人)

类型

高档

中档

普通

单间

1.0

1.5

2.0

1间卧室

1.5

1.8

2.0

2间卧室

2.0

3.0

4.0

3间及以上卧室

3.0

4.0

6.0

如果使用表A.2以外的数据应明确具体的计算依据。

B.5 其他公共建筑:

其他公共建筑应根据高峰期总人数70-80%估算总人数。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上行高峰5min输送能力的计算示例

 

C.1 某住宅建筑上行高峰5min输送能力的计算示例

某中档住宅建筑,地面以上28层,地下1层,平均楼层间距3m1-28层每层3户,户型分别为22厅、32厅和42厅。

初步设计2台电梯,额定载重量为1000kg,额定速度为2.0m/s,单层执行时间12s,乘客进出时间1.0s

C.1.1电梯服务总人数的计算

根据附录B.4的要求,该中档住宅建筑地面以上每个楼层各户型的使用人数分别为3.0人、4.0人和4.0人。每层共11.0人,建筑物电梯服务总人数为:

U=11.0×28=308.0(人)

C.1.2从主入口层离开时轿厢内的平均乘客人数计算

根据附录A.2的要求,从主入口层离开时轿厢内的平均乘客人数Pcal为:

Pcal=Q×0.875=1000×0.875=10.67(人)

C.1.3预期停靠层站数和平均最高折返楼层计算

根据附录A.4的要求,预期停靠层站数S和平均最高折返楼层H分别为:

S=N1-1-1NPcal=27×1-1-12710.67=8.95(层)

H=N-i=1N-1iNPcal=27-i=126i2710.67=25.15(层)

C.1.4上行高峰运行间隔时间计算

根据附录A.3的要求,上行高峰运行间隔时间为:

tint=trtL=2×H×dfv+S+1×tperf-dfv+2×Pcal×tpL

=2×25.15×3.02.0+8.95+1×12-3.02.0+2×10.67×1.02=100.6s

C.1.5上行高峰5min输送能力计算

根据附录A.1的要求,上行高峰5min输送能力为:

%Ch5=300×Pcaltint×U×100%=300×10.67100.6×308.0×100%=10.3%

C.2 某办公建筑上行高峰5min输送能力的计算示例

某高档办公建筑,地面以上16层,地下2层,平均楼层间距4.0m2层开始每层办公面积500m2(如果可能,对每一层的办公面积进行单独计算)。

初步设计3台电梯,额定载重量为1200kg,额定速度为2.5m/s,单层执行时间12s,乘客进出时间1.0s

C.2.1电梯服务总人数的计算

根据附录B.4的要求,该高档办公建筑建筑物电梯服务总人数为:

U=500×80%14×(16-1=428.6(人)

C.2.2从主入口层离开时轿厢内的平均乘客人数计算

根据附录A.2的要求,从主入口层离开时轿厢内的平均乘客人数Pcal为:

Pcal=Q×0.875=1200×0.875=12.8(人)

C.2.3预期停靠层站数和平均最高折返楼层计算

根据附录A.4的要求,预期停靠层站数S和平均最高折返楼层H分别为:

S=N1-1-1NPcal=15×1-1-11512.8=8.80(层)

H=N-i=1N-1iNPcal=15-i=114i1510.67=14.34(层)

C.2.4上行高峰运行间隔时间计算

根据附录A.3的要求,上行高峰运行间隔时间为:

tint=trtL=2×H×dfv+S+1×tperf-dfv+2×Pcal×tpL

=2×14.34×4.02.5+8.80+1×12-4.02.5+2×12.8×1.03=57.8s

C.2.5上行高峰5min输送能力计算

根据附录A.1的要求,上行高峰5min输送能力为:

%Ch5=300×Pcaltint×U×100%=300×12.857.8×428.6×100%=15.5%

 


苏ICP备13028124号-1 版权所有:苏州市电梯业商会  技术支持:朗钧网络 您是第 位访客